中超VAR再成焦点
7月27日讯 在中超最新一轮的比赛中,上海申花对阵河南队的遭遇,使得VAR再次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一位媒体人姬宇阳在比赛后的发言中猛烈抨击了裁判的判罚决定,质疑主裁为何不亲自查看回放,而是简单依赖VAR的建议进行改判,使得原本可能只需判罚禁区外任意球的决策转变为影响比赛走势的点球。
事件发生在比赛的补时阶段,河南队外援阿奇姆彭在争抢中跌倒,裁判最初的判罚是禁区外任意球。然而在VAR介入后,裁判毫无犹豫地改判为点球,甚至连回放都没有观看。这一举动令申花球迷感到愤怒,甚至中立球迷也纷纷表示“难以理解”。姬宇阳在微博上直言:“这么重要的判罚,裁判竟然不查看回放?VAR应该是辅助,而非代替你下决策!”
事实上,这并非中超首次因VAR的使用引发争议。回溯到海港对战青岛西海岸的赛事,VAR介入长达7分钟,裁判反复观看回放,导致比赛补时完全拉长至10分钟,众多球迷调侃称“看VAR的时间比看比赛还久”。然而在本场比赛中,裁判却走向极端,连回放都不看,机械式地进行了改判。这种矛盾的裁判执法风格,让球迷和媒体感到迷惑。
更让河南球迷心中不满的是,他们并非首次经历这样戏剧性的结局。上赛季中,河南队同样因开局进球被吹,而后被判点球,致使球队士气大受影响,最终以大比分落败。在这次争议判罚中,尽管结果有所不同,但裁判的“临时改判”无疑再一次掀起了不必要的争议。
中超裁判的判罚问题早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年5月,足协公布了裁判评议报告,八个争议案例中竟有三宗被认定为错判,这其中包括禁区外犯规被错判为点球以及漏判红牌等初级错误。更早之前,裁判专家张大樵已对一些点球判罚提出了“完全是误判”的批评。然而,每次发生争议后,足协除了进行“内部评议”,似乎并未采取什么实质的改进措施。
引入VAR技术的初衷是为了减少误判,提高比赛的公平性。然而,如今中超的裁判却似乎陷入了一个“依赖VAR”和“不敢承担责任”的怪圈中,既有过度依赖技术导致反复回放影响比赛节奏的情况,又有完全不查看回放、仅仅依据VAR建议改判的现象,缺乏自身独立的判断力。姬宇阳的质疑恰恰戳中了问题的核心:裁判应当是赛场上的最终决策者,VAR只是辅助工具,而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关于此次点球判罚的更多细节视频仍未公开,真相恐怕会演变成一场“罗生门”。无论如何,中超裁判的公信力在一而再的争议中遭到不断削弱。如果足协再不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等待他们的恐怕不仅是媒体的批评,更是球迷们愤怒与失望的声浪。
(PS: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